2025.08.05
News

你不曾知道的二三事 |回首十年系列報導 ─從人出發的高關懷青少年教戰指南
「刺蝟少年」、「逆風少年」、「高關懷青少年」等等不同的青少年代名詞,都在在顯示有一群看似難搞的青少年,需要我們更多的理解與關懷。他們的原生環境可能充滿荊棘與誘惑,很容易一不小心就踏上不歸路,造成社會的負擔。因此中信反毒教育基金會從2021年起著手開發高關懷青少年專案,並藉著培育更多青少年工作者,幫助高關懷青少年提升生活技能,能順利走過生活逆境,避免落入成癮風險。這段期間我們很開心認識了一群體驗教育引導員,統整了他們長期與高關少年工作的經驗及所看見的需求,開發適用於高關少年的生活技能課程─《逆風同行─與高關懷青少年逗陣作伙反毒知能引導手冊》。本次專欄訪問團隊中兩位同時具備社工背景的體驗教育資深工作者─陳美含老師及陳素敏老師(以下稱小美老師及小敏老師),除了分享這套課程的影響,更重要的是了解如何接近尖刺下的青少年,走入他們的心防,幫助他們更有力量走過逆境,活出健康且精彩的人生。
與高關青少年建立關係三要素:耐心傾聽、真誠表達及循序漸進
高關懷青少年在小敏老師眼中就像刺蝟又像海綿,攻擊他人及封閉自己常是青少年的自我保護方法,但在建立良好關係後,青少年們又能積極地開放分享,並認真地吸收你所給予的刺激及回應。可是要如何建立良好關係呢? 首先,高關懷青少年常常會藉著做出挑戰規則,或是工作者不喜歡的事情來挑戰關係,但他們的張牙舞爪往往是針對整個環境,而不是個人,因此身為陪伴他們的工作者,需要更多理解、耐心及包容。再者,兩位老師不約而同提到,工作者要有自己的個性。無條件地配合及順從,反而讓少年們覺得不真誠,產生距離感。小美老師提醒身為工作者要從自身示範界線感,讓少年們理解尊重彼此的不喜歡,勇敢說出自己的感受,才能有真正的連結,並讓關係長久。另一方面,關係的建立都需要循序漸進,認識之初就挑戰青少年,很容易會導致關係瓦解及信任感消失,初期充分的傾聽及溝通是非常重要的,打好關係的底,當出現挑戰也不用害怕。
以人為本出發的課程設計,不僅關注青少年,也在意陪伴的工作者
過往為了讓青少年願意出席課程,總要不斷絞盡腦汁發想新奇好玩的活動,是幫助老師們成長的挑戰,但也難免腸枯思竭。小美老師回饋透過編撰課程,除了經驗整理外,也幫助自己在帶領課程能更系統化的操作,讓內容更加言之有物。加上本課程是由團隊共同討論內容及腦力激盪,讓過往獨自規劃課程,被榨乾的無力,被夥伴共同努力的感動所取代。另外,在實務現場,帶領青少年的人很容易因各種挫敗而折損,因此小敏老師提到在這套課程的第一個主題就是《帶領者的自我預備》,期許能幫助工作者順利走過挑戰及與預期不符的失落,而其他主題如人際溝通、風險管理與交友等,在在回應青少年階段的發展需求及可能面臨的挑戰。整體而言,會發現整套課程設計內容是以人為本,除了回應實務上看見青少年的需求外,更保留了人與人互動之間需要的心理預備及多元彈性。
工作者需要好好被善待,才有力量好好帶領青少年
「人會害怕評價,也需要被看見,比起帶領能力培養,更重要是讓工作者可以對課程有所感受及收穫。」這是兩位講師在經歷無數場青少年工作者培訓工作坊後的共同體悟。同時,培訓中的團隊凝聚過程,更體悟到青少年工作者的「夥伴關係」相當重要,除了讓課程更順利執行,另外透過帶領者與偕同帶領者的默契與配合,更可以成為青少年的示範,讓團體動力進展更加順利。小美老師回饋到中信反毒基金會面對培訓會有完整的規劃及安排,且對講師有足夠的信任與對話,所以能感受到自己被好好善待及尊重。因此培訓時更能專注在課程帶領,毋須煩惱行政或器材,當講師們將氣力放在關照參與者的需求,營造出可以交流自己想法的團體氛圍,並激盪出新的玩法,讓培訓有更多的雙向交流及意外收穫。
課程規劃給予方向,但需配合青少年的步伐前進
在多次運用課程帶領高關青少年的經驗裡,小美老師想強調等待的重要性,雖然在編排課程時會有期待及假設,不過很多時候團體是很難如預期推動的,但經過一段彼此等待、開放對話的過程後,青少年對於團體產生信任感,發現青少年不僅能跟上課程進度,甚至出現比預期更積極正向的回饋,能將前面活動所學,自發運用在後續其他活動的討論。青少年也因為感受到有被好好照顧,而將講師視為楷模,有了更明確的生涯目標。當講師不僅願意聽進少年的聲音,且能主動分享自己的經驗,會驚訝發現少年更加好奇且專注。另一方面,手冊中的完整規劃,讓團體帶領更言之有物,少年不再只追求刺激好玩,或是看到困難就拒絕,反而能靜下心好好檢視自己的狀態,更理解自己對情緒的判斷、價值觀等,並學著訂定出具體可行的目標。
高關懷青少年需要更多的投入及關心,織起不漏接的網
面臨滑世代的誕生,及青少年生活型態的改變,都影響青少年出席課程的穩定度,因此如何提升出席意願及動力,成為這個時代青少年工作者更加艱難的課題。課程的規劃除了打破現有環境,創造不同經驗外,更要思考如何在有限時間給予更多的體悟與學習。另一方面,家庭及社會環境中需要更多的大人願意抱持開放接納的態度,主動給予關心,讓高關懷青少年體會現實生活中與人連結的重要性。使得青少年面對壓力或物質追求,願意找信任的大人討論,尋求正當安全的因應管道,而不是透過非法藥物紓壓或被藥頭利用賺快錢。總而言之,要避免高關懷青少年落入風險,不是個人或一個單位就能做到,而是需要更多人願意投入且理解他們,並給予關懷,才能織出更密集且不漏接的網。
By Wendy L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