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曾知道的二三事 |回首十年系列報導 ─從校園到家庭,建立孩子的拒毒屏障-中國信託反毒教育基金會

您所使用的瀏覽器過舊,可能無法正常瀏覽網頁。
若想體驗完整的活動內容,建議您以下幾種方式:

升級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

使用其他瀏覽器

使用手機版活動網頁

需要協助?

2025.07.01

News

新北市國教輔導團綜合活動領域教師

你不曾知道的二三事 |回首十年系列報導 ─從校園到家庭,建立孩子的拒毒屏障

fb line twitter
聽到國小生與成癮風險,是不是覺得很突兀?兩者之間真的會有連繫嗎?
在面對國小生進行毒品預防教育時,是不是擔心講得太多反而引起興趣,導致宣導不知道從何著手?
中信反毒教育基金會自成立以來致力於發展分眾分級的毒品預防教育,2017年即邀請專業教授領銜新北市國教輔導團的綜合活動領域教師,編撰符合國內學生需求的生活技能課程─美麗心視界(國中版)及幸福夢想家(國小版)。透過培訓家長志工及教師,讓成癮物質的預防教育可觸及孩子們根本的需求。本次專欄邀請參與編撰國小版教材其中的三位教師─珊珊老師、小英老師及小勳老師,與我們分享從編撰到推行這一路走來,看到這套課程對國小生的影響,以及隨著時代變化,現今國小孩童所面臨的成癮風險,身為家長又該如何因應。
 
       面對一直抽菸的父親,才就讀小四的香香想到課堂中的「當父親叫我去買菸」的劇本練習,於是她也鼓起勇氣去跟父親溝通,除了課堂所學的抽菸後果,更忍不住說到:「你的身體就是我的身體」。因為有練習,她才能勇敢說出自己的想法,及讓父親知道他對自己的重要性。
 

教育的核心不再只重知識,而是態度及能力的全面發展

    為預防孩子濫用成癮性物質,美國學者發展了一套生活技能訓練課程(Life Skill Training,簡稱LST),經實證研究,確認可有效預防青少年的物質濫用。借鏡他山之石,中信反毒基金會邀請專家學者及輔導團教師編撰課程期間,正值國內教育界在發展素養導向的新課綱,看見學習不僅著重知識累積,更需同步提升生活中因應困難的能力,及積極正向的態度。因此老師們回饋當初在繁忙工作之餘還願意接受中信的編撰邀請,就是期望藉此整理過往在綜合領域的經驗及學習,同時讓大眾看見綜合領域(如情緒覺察、人際溝通、風險辨識等)的重要性。後來發現與中信反毒基金會的合作,不僅是課程編撰,還提供扎實的培訓,且不僅是教師,並推廣至真正在陪伴孩子們的志工身上,更深深覺得參與這套素養導向反毒教育課程是充滿意義的。
 

活潑設計及教案配套規劃,讓課程帶領變得更加容易

    珊珊老師回饋到與中信反毒基金會的合作,感受到民間單位的快狠準,課本設計擺脫教科書的制式感,變得更加活潑。因應課程是要推廣讓志工使用,額外邀請團隊設計教案簡報,並增加授課小提醒,幫助志工可以輕鬆上手。同時,老師們對培訓過程中志工的認真感到驚艷,且透過他們積極地追問問題及團隊有系統的參與,也激勵了授課講師,感受到原來有這麼多人願意投入給下一代不同的學習。另外,因為角色及觀念的不同,志工往往會忍不住主動提供學生答案,反而讓學生錯過自己摸索學習的機會。因此培訓除了是讓參與者理解課程,更關鍵是學會如何帶領學生覺察。
 

從課堂到現實,體驗活動下的真實反饋

    課程結合了許多體驗活動設計,除增加孩子們的上課興趣,更是幫助他們覺察問題意識,學會如何主動因應。另外,老師們發現因投入這套課程,班上的孩子在課後反饋時,會忍不住反映現實生活中的困境,當孩子願意說出家庭暴力、吸毒等困境時,身為師長才能有積極介入協助的機會。另外,例如在課堂操作《危機總動員》這門課程時,就能看出城鄉差距,市中心的孩子因為看見新聞上的鄭捷事件,在描述風險時就會主動聯結到大眾交通運輸,而住在山邊的孩子則會提到土石流等,甚至表達出親友接觸毒品的風險,真實反映孩子們在原生環境中所擔心及會面臨的狀況。
 

看見時代變遷下的孩童需求,從家庭到網路

      素養導向反毒教育課程於2021年進行改版,根據過往使用的孩子及志工反饋,國小版增加了「家庭」及「媒體辨識」的內容。小英老師表示曾有孩子問他說:「老師,我羨慕別人的家是正常的嗎?」,執行《動物家庭》的活動體驗時,就有生活在11口之家的孩子羨慕著獨生女,但獨生女卻也表達羨慕他。「家庭」這堂課的設計是讓孩子感受並接納羨慕的情緒,並讓孩子理解不要陷在無法控制的部分,而是學著找到自己可以控制及改變之處。核心在於讓孩子認識自己擁有的「能動性」─我無法決定自己的出身,但能決定自己未來的人生。就如奧運拳擊國手黃筱雯,父親因吸毒而入獄,讓她長期過著沒有父親照顧的生活,但因為自己堅信可以走出和父親不一樣的路,所以在拳擊場上有了第二個父親以及生活重心。另一方面,對於數位原生代的孩子們,網路的使用是難以避免的課題,如何運用正確的媒體識讀,避免有毒的網路訊息及成癮風險,變得更為關鍵。因此,改版的教材中增加媒體識讀的部分,期望開啟孩子的敏感度,但觀念的培養不是單次或幾次課堂練習就能形成,更需要孩子的生活圈中有人不斷地與其討論及演練,這些重要的生活技能才能真正屬於他。
 

身教與言教並重,養成與孩子對話的習慣

    孩子成長路上除了毒品外,還有許多可能會遭遇的成癮風險,如何避免孩子沉迷於網路,或在網路上誤交損友被騙等,三位老師都一致認同,家長的態度及做法才是最關鍵的,學校並不能完全取代家庭教養的功能。老師們以身為家長,又是師長角色的經驗,給予家長三個關鍵提醒:
1. 不要限縮孩子的選擇:有時候大人會先入為主,用自己的想法阻擋了孩子機會,例如有家中開水電行的阿公,就覺得自己孫子不需要學英文,未來繼承水電行就好,導致孩子也限縮了自己未來的可能性。
2. 要有原則的堅持:越來越多年輕家長表示想跟孩子當朋友,但這不代表就不用管教,家長還是需要有原則的底線,並且跟孩子提前說清楚。底線的維持並不僅靠著言教,透過身教的示範對孩子更具影響力。
3. 建立固定的親子陪伴時光:固定陪伴孩子做有興趣的事,無論打球、看電影、追星等,開啟跟孩子對話的機會,讓孩子養成與家長溝通的習慣,良好的親子關係將成為孩子面對未來風險重要的屏障。
 
By Wendy L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