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02
News

多巴胺的光與影
在資訊爆炸、追求效率與刺激的現代社會,人們似乎總是在尋找快速獲得滿足感的方式。社群媒體的讚數、電玩遊戲的勝利、網路購物的快感,甚至有些人誤入歧途尋求毒品的刺激。這些行為的驅動力,都與大腦中一種名為「多巴胺」的神經傳導物質息息相關。多巴胺扮演著大腦獎賞迴路中的關鍵角色,其作用機制可能單純帶來滿足與快樂,也可能導致成癮行為的產生。如何不讓失控的多巴胺操控我們的大腦?認識並了解它會是避免走上成癮的第一步。
多巴胺,獎賞與動機的驅動者
多巴胺是一種經常被簡化為「快樂化學物質」的神經傳導物質,實際上在大腦中它扮演著更為複雜且重要的角色,不僅參與獎勵機制,驅使我們追求生存所需,如食物、伴侶,更與動機、學習、專注力、運動控制等認知功能高度相關。
當達成目標、吃美食、體驗新事物、和朋友歡聚時,大腦中的多巴胺神經元會被激活,並釋放多巴胺,使人們更有從事這類事物的動力。這種正向回饋機制可說是人類生存與發展的重要驅動力,也是我們感受快樂和滿足的生理基礎。
然而,毒品卻能以更直接、更強烈的方式,瞬間引爆大腦中的多巴胺風暴,釋放遠超於自然獎勵所能產生的快感。這種非自然、高強度的刺激,一方面可能成為某些人逃避現實、緩解痛苦的手段,帶來短暫慰藉;另一方面,反覆的藥物刺激會導致必須不斷提高劑量才能得到相同的效果,最終導致難以自拔的成癮,對大腦造成長期損害。
大腦受刺激過度,獎賞迴路失調導致成癮現象
很多人認為成癮行為須歸咎於吸毒者本身的意志力薄弱或道德淪喪,其實不然。成癮是一種涉及大腦結構與功能改變的慢性疾病,長期反覆接觸非法藥物,將導致大腦獎賞迴路的「重塑」,使得對藥物的渴求凌駕於一切,對其他事物完全失去興趣。
這種「重塑」會讓成癮者出現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下降、情緒不穩定、衝動控制困難、判斷力受損等問題,難以維持正常的生活秩序,甚至做出違法犯罪的行為。更值得注意的是,這類的「大腦重塑」具有長期影響的可能性,即使成功戒斷,大腦的功能也需要一段時間才能恢復,且無法排除復發的風險。這也說明了為何戒癮如此困難,以及為何需要持續性的支持與治療。
別以為只有「那些人」才會受非法藥物誘惑
多數人對於成癮的想像,往往也停留在刻板印象中,以為成癮者多半為社會底層或缺乏自制力的族群,事實上成癮的成因是多面向的,涉及個人、家庭、社會等多層面的交互作用。除了生物性的基因遺傳、大腦結構之外,童年創傷、家庭環境、社會壓力、文化價值觀等因素,都可能是致使成癮發生的因素。
例如,許多擁有高學歷、高收入的族群也可能因為長期處於高壓、缺乏支持的環境而開始尋求藥物來緩解痛苦,若周遭親友輕易將他們貼上負面標籤,則將使成癮者更難以對外求助,因而陷入絕望深淵中。
戒癮,一條難行但一定可以抵達的長路
成癮的戒斷過程,無疑地是一條漫長的道路,不僅要克服生理上的依賴,更需要面對心理上的痛苦與社會眼光的挑戰。過程中所仰賴的不只有成癮者的決心與毅力,更需要來自旁人的支持與專業協助。
除了透過藥物進行戒癮治療外,更需要心理支持、行為矯正、社會資源的整合,建立一個全方位的支持體系。例如,藉由心理諮商協助成癮者處理潛在的心理創傷,學習情緒管理技巧,建立健康的應對機制;透過支持團體提供情感上的支持和同儕間的鼓勵,讓成癮者知道自己並不孤單;也需要職業訓練和就業輔導,讓成癮者得以重新建立生活目標,培養自信,融入社會。
當社會大眾能從本質認識成癮的原因,就能進一步摒棄對成癮者的歧視和偏見,從預防、治療到社會支持,逐步減少成癮問題的發生,也讓成癮者有機會重新找回自信與尊嚴,重拾健康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