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曾注意到的二三事】|打破家長的網路迷思,看見青少年的真實需求-中國信託反毒教育基金會

您所使用的瀏覽器過舊,可能無法正常瀏覽網頁。
若想體驗完整的活動內容,建議您以下幾種方式:

升級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

使用其他瀏覽器

使用手機版活動網頁

需要協助?

2024.07.26

News

中科院吳齊殷教授

【你不曾注意到的二三事】|打破家長的網路迷思,看見青少年的真實需求

fb line twitter

  「沉迷網路是孩子自己的選擇,我能怎麼辦?」

「有時間就應該要讀書,不知道玩遊戲能有什麼用?」

「我也想陪孩子,但我不花時間賺錢,家裡怎麼活?」

    面對孩子沉迷網路時,常常聽到家長提出上述控訴,但到底是網路讓青少年變得難搞,還是我們根本不了解這個世代的青少年。本月專欄我們訪問中研院社會學研究所吳齊殷研究員,為我們解答網路對於數位原生代帶來怎樣的影響,家長又該如何因應?吳教授長期投入青少年身心發展、友誼網絡等研究,並於2023年起展開為期十年、分前後兩期的「臺灣數位世代青少年的成長歷程追蹤研究」計畫,探究臺灣數位世代青少年的自我概念形成、日常表現與行為發展、親子互動及成長經驗等。本次專欄期望藉由吳教授匯整過往的觀察,幫助我們更進一步理解現今世代青少年的樣貌與需求。

網路讓青少年尋求自我之路變得更加複雜

踏入中學階段,青少年的發展任務是要探索自我,從他人的眼睛去看見自己。過往青少年多是依賴身邊的家長和老師來型塑自己,並將同儕當作一面面的鏡子,漸漸發展出自我。但現今青少年面對同樣的發展任務,卻因為網路上那些似近又遠的人們,讓他的環境變得更廣且複雜,而與現實環境的差異更激發青少年的新奇感,也加強了青少年的拉扯。究竟青少年探索焦點是該關注熟悉的現實環境,還是跟隨新潮有趣的網路世界?吳教授表示真正的挑戰是現實中成人對孩子耐心的喪失,隨著自身的工作繁忙以及孩子年齡增長,認為一切都漸漸是孩子自己的責任,而不再如幼兒時期提供耐心的陪伴,這也使得青少年在現實生活中所需要的引導及關懷,從他的生活中漸漸弱化。

不是孩子選擇了網路,而是我們把他推進網路

其實不僅僅是青少年,其實很多大人在現實中受挫或感到壓力時,也會躲進網路世界尋求慰藉及放鬆。網路世界裡最大特色是沒有上對下的階層關係,其結構是扁平的,青少年在網路世界中是自由的。因此,在現實中總被指責或忽視的青少年,更容易躲進網路,尋求關注及舒適感,另一方面,由於多數家長比起孩子對網路是更陌生的,難加以置喙。所以原本家長角色上的優位消失了,導致其不知如何因應,而選擇用責備及控制找回自己的優勢。吳教授提到大部分的家長都認為網路是孩子的選擇,但事實上孩子根本沒有選擇,是現實環境給予孩子的否定感,讓他們只能轉至網路尋求關注及回應。

網路初期能緩解孤寂感,但長此以往反會引發厭惡感

根據教授所做的青少年調查,事實上多數青少年一開始在網路上互動都還是以現實環境中同儕為主,追求更多的互動及安全感,僅部分青少年會因為現實生活中得不到符合他需求的回應,而更加沉迷於網路。因為在無論對錯之下,網路可以給予任何問題解答,同時,有心人士更能透過掌握青少年心理,適時提供其所需的回覆,增強其在網路世界的認同感,而放大青少年對於這些陌生人的情感需求,強化其流連網路的慾望。但網路上的關懷是很虛無的,千篇一律的互動方式,隨時可能會斷線的關係,只能透過不斷轉分享而得來關注,都會導致孩子陷入迷惘,甚至產生厭惡感。而真正的問題是當離開網路世界,青少年能在現實世界得到所需要的回應嗎?

網路是現今孩子必需冒險的世界,而家長準備好了嗎

當家長能夠有足夠時間及心理空間,去回應青少年在成長期間所面對的各式問題,就能幫助其在現實及虛擬世界拉扯中,更易選擇相信在生活周遭的成人們。青少年是多種樣貌的,網路對其影響也是多元的,吳教授特別提醒,不該假設孩子一碰觸網路就可能會沉迷,應該回到關注孩子自身,理解他真正的狀態及需要。另外,網路已是現今孩子不能避免的冒險,所以也需要自我提升及預備,試著陪伴孩子一起去探險。更甚者,能轉化與孩子的互動方式,勇敢承認自身的不足,讓孩子擁有更多的發言權,而適時的角色轉換能幫助親子關係的提升。別忘了,青少年階段應該要從家長的附屬發展成獨立的個體,所以家長應該給予更高的信任及包容度,讓孩子可以發展自我。

家長需有自覺,親子關係經營是最大關鍵

面對已習慣依賴網路,對家長的提醒總是不耐煩的青少年,吳老師再次提醒親子關係經營的重要性,家長需要願意花費更多時間與孩子磨合。各位師長可以思考一下,在忙碌工作後僅剩的少少空檔時間,你會選擇繼續耗費心力地找到跟孩子對話的機會,還是選擇滑手機放空,讓自己紓壓。當家長將問題都歸咎於孩子本身,把對孩子的責備或不理不睬正當化時,自然會出現更多的拒絕行為,引發更多的敵意,親子關係也變得更為緊張,更把孩子推至虛擬世界去尋求認同。反之,當現實生活中給予足夠的安全感,孩子們出現困擾時有可以求助的大人,了解家長是願意無條件地接納,會陪伴著他一起找尋”我是誰”,那網路自然只會成為青少年的工具,而非依賴的避風港。唯有家長將親子關係視為首位,理解孩子在青少年發展階段本就需要透過衝突去尋找自我,看似叛逆的語言是孩子在嘗試表達意見,而不是針對家長的攻擊,家長才能好好地去銜接孩子的需求,並成為孩子的楷模,展示為自己角色負責的態度。

當實體問題被解決,在虛擬世界就不會出現問題

沉迷網路是果不是因吳教授提醒著,網路其實從來都不是真正的問題,而是現實環境中有沒有提供孩子更多的選擇。同時,師長們需要看見青少年也有理性選擇的能力。我們如果可以在實體世界裡幫助孩子有更多的練習,提升其在人際互動或者判斷是非的能力,當走進另一個活動空間─網路世界,孩子自然也懂得避免風險。另外,現今網路安全宣導,往往著重於後果的提醒,但其實與多數青少年的網路經驗有所落差,因此身為大人更要虛心受教。從青少年角度,認識他們的網路世界,當孩子感受到你是真的懂,才能開啟有效溝通。擁有良好的親子關係,提升青少年的生活技能,無論是面對現實及網路世界的風險,都能有機會迎刃而解。

By Wendy L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