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曾注意到的二三事】│看見校園中的少年犯─用理解走過不安-中國信託反毒教育基金會

您所使用的瀏覽器過舊,可能無法正常瀏覽網頁。
若想體驗完整的活動內容,建議您以下幾種方式:

升級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

使用其他瀏覽器

使用手機版活動網頁

需要協助?

2024.02.05

News

【你不曾注意到的二三事】│看見校園中的少年犯─用理解走過不安

fb line twitter

      2023年末發生一起令人膽戰心驚的校園割喉案,引發了家長們的集體恐慌,校園安全及少年犯罪議題也成為矚目的焦點。每位家長想必都希望孩子能在安全環境中學習,更不願孩子變成犯罪者,甚至是奪人性命的劊子手。因此在政策端的檢討因應外,身為家長或教師可以做什麼,才能幫助孩子遠離風險、健康成長呢?本次專欄小編想推薦兩本書籍,來自韓國有八年少年法庭經驗的千宗湖法官所著《我所遇見的少年犯》(以下文章將以「少年犯」簡稱此書),及日本更生專家岡本茂樹教授所著《教出殺人犯Ⅱ─「好孩子」與犯罪的距離》(以下文章將以「好孩子」簡稱此書)。試著從兩位專家的分享,及小編過往與非行青少年工作的經驗,一起幫助家長及青少年工作者,更理解這群少年犯,並找到一些避免問題惡化的關鍵,期望我們的下一代能平安長大。

 

任何人都可能犯罪。犯罪雖然是極端例子,但只要所有要件符合,確實可能發生在任何一個人身上。而所謂要件,就是寂寞與壓力超出負荷。─摘自《教出殺人犯Ⅱ─「好孩子」與犯罪的距離》

    多數人通常都覺得犯罪離自己很遙遠,但如書中所述,當寂寞與壓力超出負荷時,每個人都可能犯罪,可能做出傷害他人或自己的行為。請各位想像當你生活在沒有任何支持的環境,孤身一人面對社會現實的殘酷,是否你會為了生存,鋌而走險;為了尋求認同,而違背法律底線。絕大多數的少年犯,其童年都曾出現傷痕,可能是活在暴力陰影下,活在期待及權威控制之中,又或者從未被好好陪伴關懷等。內在傷口不曾癒合,少年多選擇覆上滿滿尖刺的盔甲,放任傷口持續化膿,最後只能飲鴆止渴,透過毒品紓壓或是傷害他人來確認自我價值。

提醒親師的第一步:給予孩子足夠的關懷及陪伴,不要小看幼時的創傷

 

同理心,是人類在一段關係中學習到的能力。父母親一天二十四小時都忙於生計而獨自成長的孩子,無法知道自己的言行如何被解讀;受虐長大的孩子,甚至沒有機會培養去體諒他人的品性。─摘自《我所遇見的少年犯》

      談到少年犯罪,兩本書作者都強調了少年做出不當行為並非源自於青少年本身,關鍵在於家庭及社會。為什麼未成年的孩子會犯下如此殘忍的罪行呢?為什麼明明奪走他人性命,卻可以展現出事不關己的態度呢?因為他們連生存都很困難,非行少年的生命經驗裡鮮少有被善待的經驗,他們自然也不懂如何友好地對待他人。小編曾遇過一位少年,在路上隨意用球棒傷害一位剛下課的國小生而進入法庭,動手原因僅是國小生看了他一眼,那個眼神讓他感到貶意,所以用球棒捍衛自己的權威。法庭內每位大人都對這少年的行徑感到不解,要求他對小學生道歉,但從旁觀察,能感受到少年並不覺得自己犯錯,只因不想被法官收容而配合道歉。在少年有限的生命經驗裡,可能只感受到身邊充滿敵意,學到唯有比別人狠,才能得到別人的敬畏。為什麼國中生就會如此認同暴力,又如此缺乏安全感?其周遭的大人是不是該負起責任好好反思呢?

提醒親師的第二步: 當孩子出現錯誤行為,大人必須將其視為「機會」,以關懷代替懲罰,用溝通解決問題,幫助其學會同理,而不是認同權威。

 

「不能給人添麻煩」是危險的想法。事實上,人生在世的每一天,我們都是給他人添「一點點的麻煩」才得以度過。─摘自《教出殺人犯Ⅱ─「好孩子」與犯罪的距離》

    你有過這樣的童年經驗嗎?跌倒後自己站起來,得到周遭大人們的大力鼓舞稱讚,獨立自主,不造成他人麻煩,才是最優秀的表現。但當失去麻煩別人的能力,也自然變得害怕向外求助。遇到問題時,就更容易陷入孤立無援,最後只能做出有風險的選擇。書中提到一個很重要的觀念,當犯罪青少年說出:「我再也不會犯罪了。」,反而讓人會更加擔心,因為比起展現堅定的決心,表達出擔心的受刑人才能成功更生,如果青少年能說出:『我想改變,但我很擔心出去後之前的朋友還會來找…』,反而讓輔導者會更加有信心,了解青少年擔心的問題在哪,才能提供真正有益的協助。所以比起孩子不經思考的完美回答,認真想過後帶有疑慮的回應,通常才更為真實,家長應帶領孩子一起好好想,最重要的學習往往不在答案,而是推敲答案的過程。

提醒親師的第三步:能適時依賴他人的親師,才能教出懂得依賴他人的孩子,別畏懼在孩子面前示弱,才能幫助孩子理解麻煩別人,適時向他人求助才是真正勇敢的行為。

 

要讓非行少年脫離偏差之路,最好的方法就是給予他們希望。但是對於中輟學業又沒有學習技術教育的非行少年而言,要在貧瘠的人生條件下讓希望的種子萌芽,並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摘自《我所遇見的少年犯》

    在《少年犯》一書中,千宗湖法官提到許多少年的案例,少年在經過法官的鼓勵之後,當肚子已經餓到不行時,當逃離安置機構時,都未選擇再次犯罪,而是千里迢迢找到法官求助。因為法官所給予的信任,讓他們有了不同選擇的機會,改變的機會油然而生。事實上,小編見過很多少年因為大人不友善的回應,而選擇自我放逐,甚至也成為了少年們不用努力的理由,他們會說:『反正老師就不想要讓我回學校,我幹嘛要做什麼改變…』,而問題就會越演越烈,中輟的孩子成為幫派吸收的對象,進而變成社區的隱憂。如果想斷絕惡性循環,就要試著從關懷身邊的人開始,你所釋放出的一點點善意,可能都會成為這些少年的救命稻草,轉念思考的契機。

提醒親師的第四步:孩子要為自己犯的錯負責,但更重要是學會怎麼避免再次犯錯,而這就是大人們的責任,看見孩子的能力,幫助他找到屬於自己的應對之道,相信每個孩子都有希望的種子,親師們一起創造助於發芽的苗圃。

 

    雖然兩本書主要內容多來自犯罪者,但其生命故事中埋藏了很多重要的提醒,「犯罪者」的標籤會讓少年失去希望,而「好孩子」的標籤則可能導致過度的自我壓抑,兩者都可能促使少年走上不斷犯罪之路。幫助孩子建立良好的關係連結,擁有自己求助的資源,用理解包容及理性態度面對孩子犯錯,幫助孩子不再擔心承認錯誤。孩子才有機會建立同理他人的能力,願意理解他人,並學著接納他人不同,用理性態度面對他人,而不是選擇以暴力因應所有不滿。

 

by Wendy L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