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4.10
News

【你不曾注意到的二三事】│數位世代家長的重要課題─ 理解新世代兒少的需要及風險
過往多數家長們最擔心就是孩子成群結黨、夜不歸營,但如今更多家長擔心的是孩子足不出戶,沒有現實生活中的朋友。伴隨著數位時代的來臨,現今青少年除了面臨發展階段的叛逆風暴外,更增添了時空背景下不一樣的次文化課題。因此身為父母不僅要認識青少年階段的發展需求,更關鍵是認識這群z世代及a世代(註一)孩子們的成長環境,並看見環境對他們的影響,才能真正理解孩子需要的是什麼。本次專欄訪問到了臺北市西區少年服務中心陳振穎主任(以下稱阿Ken主任),從保護到預防,看見不同階段的孩子,所共同面臨的問題與需要,以及為了幫助這一世代的孩子,提供給現代家長重要的小提醒。
速食享樂的後遺症:讓孩子們變得更害怕面對困難
阿Ken主任表示,現今接觸網路的年齡層越來越小,甚至有些幼稚園孩子就已經懂得使用手機和網路,享受高刺激的速食愉悅感,卻忽略了潛藏其中的風險。限時動態的誕生,24小時就消失的發言,讓孩子們覺得在網路上發言更無須負責任,變得更加我行我素。而抖音這類短影音的應用程式,滿足了青少年需要被看見的需求,因此模仿影片的行為愈發層出不窮,青少年不需要動腦思考,更無需同理他人的感受。孩子們在追求立即享樂的同時,也缺乏了培養人際交友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青少年變得更加膽小害怕,難以踏出網路世界中的舒適圈。
教養態度的深遠影響:內心破了洞的孩子,不懂什麼叫未來
孩子們的內在議題其實與家長的教養行為密不可分,阿Ken主任分享服務少年時,很常遇到兩類家長,一類是忙於工作賺錢,沒有心力與時間陪伴孩子,導致孩子缺乏安全感,情感依附薄弱,難以信任大人,缺乏人際互動的能力;另一類則是過度權威,父母因高度期待從小就將孩子行程排好排滿,孩子只需要順從配合,導致隨著年齡成長開始被迫要找尋自我時,完全不知怎麼開始,結果只能擺爛。沒有前進的目標,對生活不抱期待,孩子們只覺得為什麼需要談未來。周遭的師長看不到孩子逐漸空洞的心,只不斷責備他們懶散的行為,不被師長們理解的孩子,充滿挫敗感,自然而然選擇自我放棄。另外,主任也發現青少年在關係間變得更加功利,如果沒有辦法立即獲得好處,朋友隨時可以捨棄,體諒他人,尋求共好的人際關係變得更加難得。
網路交友的潛藏風險:性剝削可能發生在任何時機
伴隨著網路社群軟體的盛行,兒少網路性剝削問題日益嚴重。網路上的有心人士透過陪伴關心,卸下兒少的心防,要求兒少拍攝裸照或藉由視訊拍下私密照,甚至威脅利誘要求兒少與其發生性關係。阿Ken主任表示曾遇過小六女生與網友約會,發生性關係,也遇過男生遭受網路性剝削,代表著無論什麼年齡層或性別,都有可能成為犯罪者的目標。特別是缺乏陪伴、父母的教養及學習刺激的孩子,且當其家長也缺乏健康的情感關係及人際技巧時,更容易會被網路另一端所包裝的甜言蜜語所迷惑,孩子會把對家長的失落,轉嫁到網路上尋求滿足。當發生與性相關的問題,因為隱晦及罪惡感,讓孩子們不敢求助於大人,而讓問題往往無法適時止損,而是愈演愈烈,影響著孩子的自我評價,更加不珍惜自己的身體。
內在創傷的無聲抗議:受了傷的孩子需要大人主動的關心及善意
隨著環境的轉變,公園變成親子共融空間、撞球間限制抽菸、少年們怕冷怕熱等,都影響著少年們越來越少在社區裡群聚,加上青少年內在的身心議題越來越多,少年服務中心的工作走向也更趨向於預防,包括幫助脆弱家庭中的退縮少年走出家門、智能障礙的孩子學會保護自己、憂鬱恐慌的孩子不再自我傷害等。主任也發現這些看似沒有造成社會困擾的少年,背後的創傷及未說出口的求救,其實是很沉重的?常常少年們會問著社工:「我值得被愛嗎?」。長期活在被指責,且家人很少願意理解他們需求的狀況下,少年看不見自己的價值,更不願嘗試改變。面對少年的高防衛,社工需要更主動的走進他們的世界,透過陪伴、運動,及一起完成可達成的小目標,漸漸讓少年願意踏入中心參加活動。藉著情緒團體課程、有趣的社團活動、職業探索課程等,期望逐步增加少年們的興趣,並在活動過程中,把握適當時機給一個好的回應,讓少年們知道大人不是只會責備他們,也能看見他們的需要及長處。
正向經驗的無限價值:孩子的自我價值需要周遭大人們一起建立
成長的環境仍是影響少年的關鍵因素,阿Ken主任發現很多時候父母自己也缺乏情感教育,他們也有自己的生命議題還未解決,會把自己的不滿或是渴望轉嫁到孩子身上,表面上說著是為孩子好,但從未真正從孩子角度出發。特別是數位世代的孩子,有著跟父母完全不同的成長環境,如何成為真正能幫助孩子成長的大人,主任有以下四點建議:
1.多接納及理解孩子:師長有時候很容易從負面角度去評價小孩的行為,請試著從接納的角度出發,孩子們都有被看見的需要,所以請試著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真正需求。
2.用孩子的眼睛看世界:網路蓬勃發展的世代,孩子們會接觸到超乎預期的知識訊息,但因為習慣於快訊息,讓孩子們缺乏查證及試著整體性的了解訊息全貌。所以師長要認識到孩子們看到的世界是長什麼樣的,才能提供他們真正需要的幫助。
3.少用貶低或拒絕的語言:當孩子不斷被否定或拒絕,就難以建立良好的情感依附,會使得他們會有更多渴愛及追求關注的行為。因此師長可以嘗試著在事件當下不要急著回應,冷靜一下後再跟孩子溝通,避免衝動發言。
4.創造與孩子更多好的經驗:試著多和孩子對話,以幫助孩子發展的角度,給予孩子更多發表意見的機會,並且好好回應孩子的問題,讓孩子有被愛且尊重的感受,提升其自我價值感。
By Wendy Lan
註一 Z世代:在1990年代末葉至2010年代前期出生的人,數位原生世代;a世代:千禧世代之子女,2010年代中後期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