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曾注意到的二三事】│新世代的教養新課題 ─幫孩子遠離網路遊戲成癮 (上)-中國信託反毒教育基金會

您所使用的瀏覽器過舊,可能無法正常瀏覽網頁。
若想體驗完整的活動內容,建議您以下幾種方式:

升級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

使用其他瀏覽器

使用手機版活動網頁

需要協助?

2021.12.20

News

力人心理治療所葉俞均心理師

【你不曾注意到的二三事】│新世代的教養新課題 ─幫孩子遠離網路遊戲成癮 (上)

fb line twitter

      2018全球網路情況製作報告指出,台灣每人每天平均上網時數為7小時39分鐘,排名全球第11名;2021年臺灣青少年價值觀與上網趨勢調查報告指出青少年平均每週使用手機、上網時間近40小時。以上數據顯示台灣人網路使用時間接近每日的1/3,而青少年使用網路的時間也遠遠超過其他休閒活動(例如運動),網路已是社會大眾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塊。但網路使用也漸漸造成一些孩子失控,影響日常生活作息,甚至產生親子的嚴重衝突。2018年世界衛生組織(WHO)所出版的ICD-11(國際疾病分類第十一版)也正式將『Gaming disorder』(網路遊戲成癮)列為精神疾病。網路遊戲已是現今青少年族群最重要的休閒娛樂,究竟如何避免玩網路遊戲玩到成癮,影響個人作息及人際關係,也變成現今父母最大的困擾。本月專欄小編訪問已研究網路遊戲成癮十多年的葉俞均心理師,彙整其多年的諮商服務經驗,讓我們更理解網路是如何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青少年又是為什麼會出現網路遊戲成癮的問題。

『網路成癮』還是『網路遊戲成癮』,你搞懂了嗎?

      你是否疑惑過為什麼WHO會選擇將Gaming disorder(網路遊戲成癮)納入精神疾病,而不是Internet addiction(網路成癮)呢?葉心理師表示曾經有教授詢問過她:『若孩子一直盯著網路,我們就稱之為網路成癮,那許多媽媽們每天都在看著電視,也是電視成癮嗎?』,事實上網路成癮難以被定義,且不斷被質疑挑戰有重要的三大關鍵:第一,網路早已是現今人們生活的必需品。無論是在學業工作,抑或是休閒育樂,網路帶來的便利及資訊快速流通,都太貼近我們的日常生活所需。有些人可以一輩子都不碰毒品或菸,但現在的青少年是不可能一輩子都沒有接觸過網路的;第二,網路使用確實有許多好處。它可以幫助人們社交網絡的聯繫,對於人際互動技巧不佳的人而言,透過網路可以讓他們更放鬆,培養人際互動的經驗。而這些網路帶來的優勢,是無法在其他成癮物質上看到的;第三,網路使用難以被同質化。就醫療診斷而言,要定義成癮必須是這個行為是需要具有同質性,例如賭博、性成癮,才能夠被評估跟治療。但網路使用是相當多元的,可能是用來查資料、交友、玩遊戲或購物等等,而不同使用目的下,網路行為對人的影響及成因都有所差異。因此,心理師表示會聚焦於網路遊戲,是因發現長時間沉迷於網路中的使用者,有七成以上都是在玩遊戲。而這群人也具有較高的同質性,他們藉著網路遊戲追求成就感,和聲光效果的高度刺激,若是玩線上遊戲又可以滿足社交需求。因此WHO在2018年才將Gaming disorder(網路遊戲成癮)納入精神疾病,但尚有許多待更進一步研究評估之處。

你的網路遊戲玩到生活失控了嗎?

    首被放入精神疾病診斷中的行為就是賭博成癮(Gambling Disorder,嗜賭症),所以網路遊戲成癮也是以賭博成癮的邏輯進行相關研究。葉心理師表示許多研究皆指出成癮行為跟成癮物質一樣會影響大腦的酬賞系統,刺激多巴胺的分泌,改變大腦對刺激接收的需求程度,就如同吸毒會越用越多,越用等級越高,大腦對於遊戲的刺激需求也會越來越高,投入時間的長度也需要增加,並且如果停止網路遊戲也會出現不舒服的戒斷現象。如何判斷是否為網路遊戲成癮,最大的關鍵在於有沒有影響到日常生活,在ICD-11手冊準則中,則有三個要點,首先是無法控制遊戲的使用,無論什麼樣的情境就是只想玩網路遊戲;其次是遊戲優先於生活中其他所有事物,將遊戲視為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件事;最後是即使已經有負面結果,還是持續想玩遊戲,例如作息日夜顛倒、生理健康、人際關係等都出現問題,卻仍無法停止遊戲,前述的情況若持續12個月,即符合ICD-11手冊標準,但依據日常生活被影響的嚴重性及失控程度,觀察時間可以相對縮短。2018年林煜軒醫師研究團隊以ICD-11國際通用診斷標準的「網路遊戲成癮量表」,調查臺灣8,110 位青少年玩家,研究結果顯示青少年網路遊戲成癮盛行率大約為3.1%,略高於西方國家的1.0%。

沒網路,孩子問題就迎刃而解了嗎?!

    網路遊戲成癮的關鍵不在於網路使用的時間長短,而是你會不會因為網路遊戲而造成生活失控,所以有些時候被帶到診所的青少年,其實是『大人覺得他網路成癮』,師長認為孩子花太多時間在網路遊戲上,而直接將他定位為成癮。另外,葉心理師表示近兩年因為網路成癮議題至醫院看診的青少年明顯變少,難道是青少年網路遊戲成癮的情況減緩了嗎?其實進一步了解才知道是家長無法將孩子帶到醫院接受治療。因為現今家長對網路成癮都開始有了敏感度,所以當感覺到孩子使用網路時間太長,第一個動作就是選擇斷網,引起孩子情緒反彈,反而導致更嚴重的親子衝突。孩子可能會因斷網而更加失控,出現暴力行為,有些家長就選擇聯繫警察來協助,更是有些家長因為擔心孩子的網路使用,選擇在家中裝監視器,這些動作反而都是造成孩子對大人失去信任,當然孩子也更不願意聽從家長建議就醫。同時影響著學校或醫療體系輔導人員在好不容易有機會接觸孩子時,使得與孩子建立信任關係變得更加困難。

在網路遊戲背後,你知道孩子真正要的是什麼嗎?

    『斷掉網路,孩子就會乖乖念書了!』這是個案媽媽和心理師的表白,家長以為網路是造成孩子選擇不讀書的關鍵,但事實上多數孩子都是因為不想讀書,才打開網路遊戲開始玩,所以將網路斷掉,並不會讓孩子變積極。網路遊戲成癮其實只是一種現象及結果,往往出現成癮議題的孩子,都是在原本生活中出現問題,例如憂鬱焦慮、人際關係不佳、學業低成就或是與家長溝通不良等,選擇在網路遊戲世界裡滿足自己的需求。因此家長首先要做的應該是了解孩子在做什麼,玩線上遊戲是為了追求破關的成就感、還是跟朋友一起上線聊天,滿足人際需求,抑或是喜歡遊戲的聲光效果,帶來的高刺激及興奮感。唯有理解孩子真正的問題與需求,才可以對症下藥,讓孩子不會過度依賴網路遊戲。例如有些孩子在課業表現不佳,僅能透過網路遊戲破關,讓他可以快速獲得成就,因此為了不讓孩子只能藉由網路遊戲才能取得成就感,家長可以在現實生活中創造符合孩子優勢,具體簡單的小目標,讓孩子有機會挑戰並取得成就感。

要改變孩子的網路使用習慣,家長的態度其實更為關鍵

     網路已經成為現今青少年社交很重要的媒介,不僅僅在於玩遊戲,同儕間的追星或是動漫等話題,資訊的來源大多也是依賴網絡,因此想將網路從孩子身邊移除是不可能的。所以網路成癮這件事最困難的地方,就是網路不像其它成癮物質是可以完全戒除的。網路對許多家長而言,它是蘿蔔同時也是棒子,如何拿捏給孩子使用網路的時間,變成是多數家長的共同疑問,葉心理師表示從她早期研究網路成癮這件事,發現當時網路成癮議題是以大學生為主,而現在開始漸漸變成高中生,網路遊戲沉迷的年齡明顯開始下降,甚至我們會發現有許多學齡前的孩子都能熟練地拿著平板玩著切西瓜的遊戲。事實上,網路是幫助孩子社交、學習等重要的輔助工具,但上網時間過長又會干擾到孩子日常生活作息,當孩子出現生活適應不良,就更加依賴網路世界帶給他的安全感,形成惡性循環。網路使用其實就是習慣的養成,所以當有些家長採取網路假期的模式(周末時段就可以用較長時間網路)的運用,反而會培養孩子難以改變的慣性。因此面對孩子網路遊戲成癮這件事,首先家長與教師們都必須認清這是需要時間的,無法快速解決,也不是將網路遊戲卸載,問題就消失了。家長必須回到理解孩子的關鍵問題,是什麼讓他依賴網路遊戲,並協助孩子發揮優勢,而非僅著重急著要去補強弱勢。千萬不要認為網路遊戲成癮只是孩子本身的問題,只有孩子需要改變,事實上家長的積極態度與親子間的良好互動,都是改善孩子的網路使用習慣重要關鍵。

(關於如何預防及面對孩子網路成癮議題的具體策略,請見下月份專欄內容。)

By Wendy L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