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曾注意到的二三事】|不能出門的居家生活─如何與青少年共處24小時-中國信託反毒教育基金會

您所使用的瀏覽器過舊,可能無法正常瀏覽網頁。
若想體驗完整的活動內容,建議您以下幾種方式:

升級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

使用其他瀏覽器

使用手機版活動網頁

需要協助?

2021.08.20

News

洪美鈴心理師

【你不曾注意到的二三事】|不能出門的居家生活─如何與青少年共處24小時

fb line twitter
      台灣自今年5月18日起,歷經長達10周共70天的三級警戒後,終於在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的宣布下,自7月26日至8月9日調降為二級警戒,部分措施也開始鬆綁,但在疫苗尚未普及的情況下,仍有許多企業、民間單位持續維持著分流、居家上班等措施,透過緩慢的降級措施,不讓疫情有反撲的機會,但這也代表,許多父母必須延長與家中孩子每天24小時相處的日子。
      過去朝九晚五,孩子上學、父母上班,晚上回家一起吃飯聊天,互動交集的時間少,顯得珍貴無比,但隨著疫情爆發,孩子無法上學、大人也只能居家辦公,原本只有一周兩天的假日需要長時間相處,現在卻變成一周七天,天天一起在同一個空間裡,不僅是空間的擠壓,家有青少年的父母同時還要煩惱:網課、視訊、吃飯、休閒…等,大大小小的事情都考驗著父母!因此這個月小編訪問到擁有上萬粉絲追蹤的「心理師媽媽內心戲」粉專主人,同時也是4個青春期孩子的媽媽洪美鈴心理師,帶大家看看他是如何在疫情期間與4個青少年共處。

規律作息‧放寬標準

      洪美鈴育有兩對雙胞胎,分別是11及12歲,四個孩子每天在家就好像一個縮小版的學校教室,在還需要視訊課的時候,需要四台電腦、四個獨立的空間,避免互相干擾影響。但小家庭哪有辦法生出四個獨立房間,因此洪美鈴只好在共用空間裡彈性劃分出幾個小區域,讓四個孩子加上她自己與先生,能夠各自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區塊,來完成各自的任務。
      在政府宣告學校關閉的前一天晚上,洪美鈴就將四個孩子聚集在一起,針對接下來的日常生活一起進行規劃與討論,她告訴孩子:現在還沒放暑假,你就還是學生的身分,每天該上的課、該做的事情都還是要照常進行,她請孩子各自寫下自己的時間分配與計劃,在一起相互討論、協調,完成後再將每個人的時間表貼在公共空間裡,讓生活仍然可以照表操課,維持規律穩定的作息。
      但是許久沒有長時間膩在一起的一家人,生活上肯定還是有不少摩擦,洪美鈴則提醒家長「放寬標準」,放過自己也放過孩子,只要把基本的生活架構重心掌握好,其他的就順其自然,不用強迫自己跟孩子一定要回到疫情前的樣子,也不需要建立太多的規範增加自己的困擾。舉個例來說:有些人會利用「換上外出服」作為儀式感的建立,但這對於洪美鈴一家來說,這就是多了一個需要執行的「規範」,反而因此造成更多壓力或孩子不願意遵守時的衝突。洪美鈴表示「建立儀式感」是一個轉換心態的方式,藉由一個動作來告訴你的大腦,現在要進入一個不一樣的狀態,但是這可以有很多取代的方式,像是轉換時間、空間,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從房間走到客廳、從餐廳到書房,家長可以協助孩子利用不同的方式來進行心態上的轉換,但不需要強迫自己與孩子去執行一些非必要的動作,反而因此增加衝突與困擾。
 

讓吵架化為助力

      進入青春期的青少年,最常給人的印象就是不關心、不表達,長時間關在家衝突肯定油然而生,不管是父母與孩子或手足之間的吵架,如何與青少年溝通,都成了父母一個很大的挑戰。洪美鈴表示:吵架要熱吵,適時冷靜不宜冷戰!要盡量讓孩子學習表達,透過提問來引導孩子釐清他心裡真實的想法。雖然青少年常常會說出「哎呀我不知道啦」、「厚你不要管啦」這一類的情緒用語,但是如果就這樣放過了,久而久之他也就習慣不多思考,而因此產生更大的反撲。此外,在熱吵的同時,父母也必須掌握兩大原則:1.確認爭吵的方向,舉例來說,我們就是要長時間在同一個空間下生活,要怎麼相處,就是爭吵的方向與最終的目標,藉由爭吵來達到共識。2.不可以人身攻擊,有事說事,洪美鈴表示這個其實不容易,即使是大人也都需要練習,而對青少年來說這個能力,更需要被訓練。惡意的攻擊是人自我保護的機制,但是對於青少年來說,除了要學會克制外,更要讓他們知道哪些人身攻擊的行為是不可以的。父母可以透過引導青少年學習如何吵架,讓每一次的衝突,最後都能化為讓家庭更進一步的助力,也藉此更了解青少年心裡的想法,進而慢慢降低不必要的衝突。

當教練不要當父母

      面對青春期的孩子,父母常常覺得他們很難懂,不知道在想什麼,過去忙碌的日常生活,讓彼此鮮少有機會能好好坐下來對話聊天。因此在疫情期間需要長時間共處的狀態下,反而提供了不少父母與孩子互動的機會。但是跟青少年怎麼聊天?如何不要講三句話就吵架?對此洪美鈴特別提醒父母,必須先調整自己的心態!青春期階段的孩子,在與家長關係緊密的同時,又是個傲嬌自主的個體,父母必需用全新的眼光看待他,不要想著能像小時候一般的控制他。過去孩子還小的時候,父母與孩子的關係是比較單向的,通常都是父母給予指令,孩子接受執行,但是到了青春期階段,這樣單向的關係必須轉為雙向互動。洪美鈴建議父母,可以想像自己是教練,而孩子就是你正在訓練的選手,教練只需要專注在你要進行的專業項目上,也就是你最在意的幾項重要原則,像是:有沒有去上課、有沒有做完每天該做的事情,有沒有正常吃飯…等,但其他過於個人的私領域,就放手,不要隨意評價孩子,也不要問太多,相信孩子的選擇。
      洪美鈴進一步分享,在與青少年聊天的過程中,最常出現兩種狀態:1.真的有事但說不出來。這個時候,父母可以跟孩子說:「沒關係,你慢慢想,想說的時候再說。」先緩一緩,給孩子一點時間,如果還是說不出來,父母則可以試著提供幾個選項,幫助孩子釐清他自己的想法,也讓他透過這個機會,練習表達、練習說清楚。洪美鈴表示,不要小看這每一次的練習,在這個當下,如果沒有練習說清楚,練習接受那些不舒服的情緒與壓力,孩子可能漸漸的就會選擇逃走,一旦逃離了一次兩次,未來當他再碰到困難與不順遂時,就會習慣性的逃開。不經意的傷痕就因此慢慢的累積,累積到無法承受的時候,就會轉而尋求其他的慰藉,來麻痺自己的感受。因此協助孩子練習表達,同時也協助他們學習轉移、轉化情緒以及找到紓解不舒服感受的方法。2.沒事臭臉哀哀叫。通常這個時候大多真的是情緒感受上的表現,不見得有特定的原因,孩子通常也不知道自己怎麼了,只是希望父母將注意力放在他身上,可以理解他的不舒服。洪美鈴建議父母,這個時候可以跟孩子說:「很煩吼!會煩是正常的,沒有關係!」透過語言的同理,讓孩子知道雖然你沒有辦法幫他解決,但你懂他。洪美鈴提醒,面對孩子產生的情緒,不需要阻斷他、否決他,只需要在一定的距離下陪伴他,讓孩子慢慢消化自己的情緒。除非負向情緒過於高漲,進而出現了惡意的攻擊行為,否則家長不需過於緊張,讓孩子用自己的方式宣洩完就可以了。
      此外,洪美鈴進一步提醒父母,不管和孩子的互動溝通有多重要,家長也別忘了關注自己的狀態,很多溝通原則與方法,執行的前提是父母自己必須行有餘力,如果父母也在一個情緒不佳的高壓狀態裡,那就放下吧!放下那些你給自己設定的標準,並試著告訴自己,不一定要解決孩子的每個問題,放掉想做全能父母的想像,也放下自己的執著與尊嚴,接受自己並不完美、接受自己也會犯錯,更要讓孩子知道,父母也有無法解決的問題。洪美鈴表示:因為對孩子來說,他們不需要你完美,但他們需要你承認你就是不完美!
與青少年溝通的三大原則
1. 接納情緒,再說清楚:說不清楚有時是太快放棄說清楚,或是急著在情緒當下要說清楚。接納彼此在情緒狀態下就是在胡說八道,這都只是處理情緒,沒在處理事情,事情要等情緒緩和了再說。
2. 願意聽,願意看,但不評價:忍住你想給的任何評價,盡量以一個陪伴者的角度,聽他說、看他做,但不要評價他的想法與決定,不要忘記這時候你是教練,不是父母。
3. 標準降低,學會等待,容許秘密:父母也需要喘息,父母也不是萬能,所以放下全能父母的高標準,更不用事事追根究柢,學會等待,這個等待不是逃避,而是相信孩子有能力自己消化、處理,容許孩子保留一些秘密沒有關係。
 

管教的原則

     掌握了溝通的原則後,更進一步就是父母的「管教」方式,洪美鈴表示,掌握好基本價值方向,其他就沒有關係了。舉例來說,洪美鈴從小就建立孩子四個重要的原則:健康、善良、誠實、負責任,基本上只要孩子的行為狀態,依循著這四個原則前進,其他的小細節就不用過於在意。青春期的孩子,因為身心靈的快速變動,再加上課業、人際交友等壓力,多少會反應出一些不恰當的外顯行為,像是脫口而出的髒話、不太合適的玩笑,又或者在他腦袋裡產了一些壞念頭。但通常這些念頭都僅是腦袋裡的想法,最多化為口語上的逞強,只要沒有付諸行動,父母就不必過於緊張,不需嚴厲的禁止,小題大作反而產生負向的影響。
    然而壞念頭也會有不小心付諸於行動的時候,該怎麼辦呢?洪美鈴說,如果違反了基本價值,即使會影響親子關係,也還是要嚴厲的制止,這種時候就要先制止行為,再來溝通彼此的想法。在嚴厲的制止後,親子關係肯定會進入一個危險期,但是父母不能因此而退縮,運用前面提到吵架的原則,協助孩子釐清想法,才能有效的處理事情。此外,父母也可以利用這時候,訓練孩子換位思考,可以問孩子:你覺得我為什麼會制止你?你覺得有沒有更好的做法?藉此讓孩子理解父母看待這件事情的角度與他有何不同,也讓他思考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差異,我們真正在意的是這個討論的過程,而不是最後的結果。
 

接納變動‧共同成長

      COVID-19新冠肺炎襲擊全世界,為我們的生活帶來許多限制與不便,陸續鬆綁的防疫政策,會帶我們恢復如常還是重新警戒,不得而知,但我們可以與孩子一起接納變動,共同成長。洪美鈴提醒父母,要先安頓好自己,不管是生理或心理,並且接納自己與孩子都在變動中,就不會有過多的期待與過高的標準,同時也能保有變動的彈性。生活大小事,都將孩子跟自己放在同一陣線,一起面對挑戰與困難,遇上衝突時多用「我訊息」來表達,減少不必要的爭執。而日常生活中該有的禮貌,也別因長時間相處而有所忽略,將請、謝謝、對不起常常掛在嘴邊,也別忘了多多稱讚孩子。讓正向的互動,可以持續在家裡發酵,相信在親子共同的努力下,一定能創造更多專屬於你們之間的甜美回憶!

By Sabrina Hs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