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曾注意到的二三事】|疫情期間的臺灣毒品現況 ─ 潛藏在網路下的風險-中國信託反毒教育基金會

您所使用的瀏覽器過舊,可能無法正常瀏覽網頁。
若想體驗完整的活動內容,建議您以下幾種方式:

升級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

使用其他瀏覽器

使用手機版活動網頁

需要協助?

2021.07.14

News

刑事警察局毒品查緝中心

【你不曾注意到的二三事】|疫情期間的臺灣毒品現況 ─ 潛藏在網路下的風險

fb line twitter

       從2020年開始COVID-19襲擊全球,造成全世界的人們生活模式被大改造,今年5月臺灣因愈趨嚴重的疫情開始進入三級防疫,當人與人之間的互動開始保持著距離,毒品的販賣與使用是否也產生差異呢?台中警方於五月底發現毒販從事毒品宅配的不法交易,以便利超商的名字當作掩護,取〝全家就是你家〞的意思來做暗號,跟藥腳約在〝全家〞見面,其實不是約在便利商店,而是將毒品送到藥腳家,仿照宅配方式,把毒品送到指定地點。
       隨著大眾生活習慣改變,販毒模式更是與時俱進,本月小編訪問到掌控著全臺毒品查緝方針擬定的刑事警察局(以下簡稱刑事局)毒品查緝中心團隊的王副大隊長耀輝、洪警務正培倫及黃警務正文揚,與我們分享近兩年臺灣毒品情勢的變化及相關檢警的查緝方針,並從警政的角度提醒社會大眾在疫情下也有許多潛藏於網路的毒品風險是不容小覷。同時,透過統計數據看見新興毒品及大麻的危害,需要社會大眾一起積極關注。

毒品的查緝與戒治都應量身打造

    根據臺灣高等檢察署(以下簡稱高檢署)2020年國內毒品情勢快速分析年報,顯示二級毒品的施用人數從2017年高峰後持續呈現下降的趨勢,但在2020年有了微幅上升,且毒品施用者中近七成是使用二級毒品(如安非他命、MDMA、大麻等),這可能與二級毒品的戒治現況,以及緝毒思維的轉變有關。刑事局王副大隊長指出國內二級毒品以安非他命為主要濫用毒品,且安非他命至今仍是全臺持有、施用人數最多的毒品種類,而在安非他命的戒癮治療中,並不像海洛因有替代性藥物的戒癮療法,只能依據個別症狀給予相應藥物,而且背後有更多複雜的心癮成因需要協助,因此要幫助安非他命使用者完全戒除並非易事。而矯正署目前開始針對毒品施用者訂定『個別處遇計畫』,幫助每位毒品施用者規劃更合適個人的戒癮流程及提供相關資源,期待未來對降低毒品再犯能有所助益。另外,根據行政院所推動的『新世代反毒策略』,將過往查緝毒品的思維從重『量』,改以「人」為中心追緝毒品源頭,透過以「人」溯源,能將販毒藥頭羈押隔離,斷絕毒品的供應鏈外,也能找出潛藏的施用者,協助他們進入強制戒癮治療的程序。無論是在毒品查緝或是戒治,當更聚焦在以人為本時,就更能關照到這些毒品施用者真正的風險與需求。

 

新興毒品致死案件敲響的警鐘

      追蹤施用毒品致死案件得知,有多數死者體內檢測到第二級毒品甲氧基甲基安非他命(MMA),警政機關更發現自2019年起開始有不法分子將MMA,又稱「超級搖頭丸」加入毒品咖啡包,導致毒品致死人數攀升。MMA結構與搖頭丸相似,但作用時間較慢,藥性卻更強烈,濫用有極高的致死率。過往傳統毒品施用者多數落於中壯年,如海洛因有七成以上施用者介於40至49歲間;安非他命多數施用者年齡則落於30-36歲之間。但新興毒品令人擔憂的是其施用者多落於29歲以下,且常用於派對場合助興,形成年輕人玩樂及追求刺激下的隱形危機。因此警政署與高檢署訂定「施用毒品致死案件通報流程與管制事項」,逐案列管偵辦毒品致死相關案件。警政單位認真溯源追出供應毒品的藥頭,斷絕此類毒品交易及傳播網絡,雖然此類案件因當事人死亡而難以追溯,但透過即時的數位證據還原,整體溯源率經統計仍達18.45%。

 

積極查緝防制新興毒品危害

       為因應新興毒品所產生的危害,除了對致死案件溯源外,警政署還執行下列三大毒品查緝策略:1.積極實施新興毒品的尿液篩檢,黃警務正表示毒品檢驗並不是單純一次檢驗就能完全偵測出所有施用過的藥物,必須依據每種毒品類型做檢測,而每加驗一種毒品就得提高成本,雖然隨著檢驗技術的提升及擴大,費用有所調降,但仍需要預算去支應。而警政署為了能夠有效掌握新興毒品市場的輪廓,編列預算支應各地方警局辦理『提升毒品尿液檢驗量能及快速檢驗工作』,針對查獲第三、四級毒品、混合式新興毒品或疑似涉毒派對案件的嫌疑人進行常見新興毒品(如喵喵、MMA)的尿液檢測,以發掘施用新興毒品之黑數,期望藉此瓦解新興毒品的供應網。2.加強布線查緝新興毒品製造鏈,2019年12月在新北市石門山區查獲國內首座MMA製造工廠,並查獲製毒原料44.5公斤、MMA成品及半成品40公斤。藉由積極查緝,以遏止不法分子製毒牟利。3.積極巡查娛樂營業場所:新興毒品多在夜店、酒吧和汽車旅館等營業場所裡施用,警政單位依據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第31條之1,將曾經查獲毒品施用紀錄的店家列為特定營業場所,要求業者發現疑似施用或持有毒品的人,應立即通報警察機關處理,如知情未報則須負擔罰則,讓業者也為防制毒品濫用盡份力,避免成為提供犯罪場所的幫兇。依據高檢署的年報統計,新興毒品死亡人數在2020年第二季呈現高峰,但到第四季人數明顯下降,顯示警政單位相關毒品防制策略已有初步成效。

 

業者與民眾的雞婆是毒品查緝的重要助力

      黃警務正表示絕大部分的旅館、KTV或酒吧業者都是積極配合法律規範,主動通報可疑人士,但專案行動主要目標是查緝以提供毒品派對場所為賣點的不肖業者。這些業者除隱匿毒品施用情事外,有些甚至會主動提供一氧化二氮鋼瓶(笑氣)或幫忙叫貨等。去年10月警方推動為期15天的『防制營業場所毒品犯罪專案行動』,查獲營業場所毒品案137件、345人,查扣各級毒品約4公斤、毒品咖啡包8,230包,並結合各目的事業主管機關實施聯合稽查,發現192家違法場所。王副大隊長表示去年桃園市警察局在蘆竹區某舞廳查獲毒品轟趴案,其中125名犯嫌中有114人檢出施用新興毒品,違法經營的舞廳也被主管機關拆除。另外,109年12月基隆地方法院以殺人罪重判販賣新興毒品致死的藥頭,強力掃蕩查緝及司法重判的嚇阻下能有效遏止新興毒品散布。在檢警宣導下除了場所業者成為毒品防制的一環外,社區民眾的積極檢舉也相當重要。洪警務正分享之前宜蘭有棟住商混合大樓,出入人員相當複雜,其中有位母親住戶因為自己孩子才只是小學生,擔憂對孩子造成影響,主動向派出所檢舉,讓毒販得以現形。從2018年起政府所推動的『安居緝毒專案』中「深入社區」的措施,就期望能整合社區大樓保全及管理委員會等民間力量共同反毒。因此民眾若有發現社區中出現異常群聚,且出入人員神情及狀態有所異樣,但又憂心檢舉會造成個人風險,即可尋求鄰里長或管委會協助檢舉,除了匿名保障外,警方也會即時回覆處理情況,保障社區鄰里的安全。

 

疫情下的毒品交易模式轉變

       在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刑事局分析毒品的查緝數據,發現各類毒品案件較疫情前有3成的減幅,其研判可能的原因有三點:1.各項疫調、管制勤務造成警力排擠;2.營業場所停業影響毒品交易網絡;3.人流管制及禁止群聚影響毒品交易。而刑事局也觀察到未來毒品交易模式將轉向網路化,會透過遊戲聊天室、社群軟體或直播平臺等方式來聯繫,並透過匿名性來躲避警方查緝。因此警方會透過『誘捕偵查』主動接觸已有犯意,在網路上釋出販毒資訊的嫌疑人,並報請檢察官指揮進行偵查,積極打擊網路毒品交易。黃警務正提到過往傳統毒品交易,藥頭(販毒者)與藥腳(購毒者)大多相互認識,但現今新興毒品市場藥頭與藥腳多半不認識,除了網路匿名性外,毒販可能會運用善意第三方散布毒品,如快遞、外送或超商店到店等,因宅配業者無法得知貨物內容,也提升了查緝困難度,因此警方也與超商及宅配業者取得共識,業者會積極協助警方偵查。面對毒品交易模式日新月異的變化,警政署透過建置整合性資料庫,導入大數據分析技術,讓查緝可以即時針對網路上特定對象、群組、地點、手法及工具等面向,深入追查及溯源。

 

提升『識毒』,降低毒品新生人口

    刑事局研究數據發現今年度查獲大麻種植的株數有所成長,且因近年有許多鼓吹大麻合法化的團體在網路發聲,使得大麻被濫用的風險提高。而社會大眾也常因大麻為植物對身體所造成的傷害不同於合成性物質,而忽略其對身心可能造成的危害。且常有人將大麻的危害與菸酒危害做比較,但畢竟在多數國家大麻仍為管制物質,與施用菸酒的母體數量是難以相提並論的。事實上大麻會造成記憶、學習及認知能力的減退,且近期國外研究也發現施用大麻增加罹癌風險及憂鬱症等知覺異常。另外,大麻的施用者相較於其他毒品年齡層較低,且教育程度較高,而許多網路名人可能會傳遞一些似是而非的觀念,而影響許多年輕人對大麻的有錯誤的認知。而除了大麻,販毒集團常以派對助興物的形象包裝混合型毒品,降低青少年警覺,施用摻混了數種毒品的咖啡包,對造成身體極大危害,並有致命風險。因此提升青少年『識毒』的能力,社會大眾配合警政主動舉報社區中潛藏的風險,提升『查緝』的資訊來源,讓毒品使用的『新生人口』下降,才是當前毒品防制的重要關鍵。

by Wendy L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