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曾注意到的二三事】│與孩子同行-被你遺忘的冒險本能-中國信託反毒教育基金會

您所使用的瀏覽器過舊,可能無法正常瀏覽網頁。
若想體驗完整的活動內容,建議您以下幾種方式:

升級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

使用其他瀏覽器

使用手機版活動網頁

需要協助?

2021.01.28

News

謝智謀教授

【你不曾注意到的二三事】│與孩子同行-被你遺忘的冒險本能

fb line twitter

你喜歡冒險嗎?你還記得小時候那充滿好奇,到處嘗試探索的心情嗎?
2021年的全新開始,小編這次很榮幸訪問到冒險教育家『小謀老師』,aka華人磐石領袖協會理事長,aka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的謝智謀教授。小謀老師是一位在生命中不間斷於實踐及體驗冒險的勇者,更願意分享其所學,及帶領著青少年們挖掘潛在可能,能夠跳出金魚缸而成為大鯨魚。溯溪、攀岩、單車環島等活動,是時下許多年輕人會選擇的挑戰,可是參與這些活動就是冒險嗎?冒險體驗就一定能看見潛能嗎?冒險活動人人都能嘗試,但要能成為教育更甚者是治療,其實藏有更深的學問,本月透過小謀老師的訪談,讓大家翻轉冒險體驗只是玩樂的印象,並更深入理解冒險教育對青少年的吸引力及重要性。

你和我其實都擁有冒險的本能

       冒險體驗究竟是什麼?是做自己不敢做的事情嗎?那青少年飆車、跑山也算冒險體驗嗎?每個人出生就對世界充滿好奇,會想要觸摸、探索新的事物,人類天生的本能,也驅使孩子會主動去探究。然而,進入校園後,在規範的束縛下,無論是課程和空間設計都抑止了孩子想冒險的心,導致腦部必要發展的運動神經元被約束,甚至是弱化,現今孩子多數的活動都只有在手指及眼睛,所以社會上出現越來越多的過動兒,是因為這些孩子其他動覺神經的需求在學校課程無法滿足,孩子看似過動,其實是沒有足夠體育及活動課程讓他好好發展及發洩。
      小謀老師告訴我們冒險是人天生對心理及外在世界拓展的一種方式,當社會環境沒辦法提供兒少健康的冒險時,對於某些無法被約束的孩子就會出現學習適應困難,而需要尋找其他出口。有些孩子選擇加入黑道,其實也是肢體、反應等很大的挑戰與刺激,近似於冒險,但卻是反社會的行為。當這些無法被社會規範容許的孩子,卻能夠在黑道環境中獲得同儕認同,反而滿足其在青少年階段的重要需求時,這些孩子也自然越發靠近幫派。當我們的教育環境都在壓抑本能,迫使孩子只能從高風險的環境中滿足其發展需求,那究竟是孩子犯錯了,還是大人們做錯了呢?

 

真正的冒險是能幫助內心沉澱

      現今兒少日夜沉迷的電玩遊戲,多是直覺性的操作,對腦部發展刺激有限,而跨出舒適圈的冒險活動,所遇到的多元挑戰,更能刺激前額葉(腦部理性中心)有更多思考決定的發展,幫助全腦的開發。冒險體驗雖是對外挑戰,同時也是內在動機的提升,小謀老師說:『真正的冒險會獲得心靈滿足及寧靜,是能幫助自己好好沉澱的。』因此冒險體驗著重的是挑戰過程而非結果導向,當登山在意的只是登頂或完成百岳,還是未跳脫傳統價值中對頂端的迷思,將焦點放在滿足他人的外在期待,但沒有成功登頂就是失敗嗎?小謀老師過去的帶領經驗中,孩子們登頂成功在大叫兩聲後,有更多的片刻是在安靜地沉澱自己,甚至很多次經驗都沒有成功登頂,但在登山過程中所跨出的每一步,都不容易也極具意義。而下山後更多的引導孩子與內在的對話,讓這段歷程可以持續在心中發酵。當助人者能用著多元面向去幫助跟看待孩子,讓孩子有正向平台覺察自己的優勢,並進一步看見自己的限制。冒險體驗的重要關鍵就在於引導者的帶領,能根據不同類型孩子的特殊樣貌及需求,規劃設計冒險的內容,並且讓孩子理解成功不再是好表現的唯一標準,反而每次的自我突破及問題解決,才是真正幫助孩子成長。

 

孩子的可能性是需要不斷助燃的

       談起小謀老師的人生故事,在家暴及輟學的生涯裡,他不斷強調慶幸生涯中一直有遇見好老師伸手拉住自己,才有機會在結束保護管束時,出現想被看得起念頭時,能下定決心靠著念書翻身。由此可見,當有人願意適時伸手包容這些被社會放棄的孩子,孩子成就是能如何超越想像。雖然一路叛逆長大,但也因此他的創意及探索本能不曾被傳統制度所束縛,也因小謀老師本身學習能力佳,所以跌跌撞撞地還是一路升學成為偏鄉老師。後來因未婚妻關係而到美國求學,雖然未婚妻離開,但自己的創意及自由主義色彩也在當地得以發揮,重新找到自我的價值,並不是一定要做什麼,而是認同自己是這樣的人。所以更加體悟到每個孩子都有其恩賜才幹,更深覺助人工作者不能僅看到孩子的表面行為,而是要去看見其內在的渴望及力量,點燃孩子心中的引擎。但當孩子回到社區環境或學校機構,引擎動力往往又被澆熄,也成為協助這些孩子很大的困難。

 

謙卑是與孩子同行的第一步

       現今社會無論在文化或性別認同上,都強調尊重及敏感多元,但事實上我們是不是仍高傲地以主流文化眼光,去憐憫次文化,例如面對很會攀爬樹木的孩子,師長可能還是只在意可惜其課業表現不佳,而未想到善於攀樹的孩子未來考攀樹師執照,做修剪樹木等工作的可能性。小謀老師表示我們總習慣以自己的文化標準去評價別人的生活,認為乾淨整潔才是一個好的居住樣貌;母親懷孕期間吸毒就是十惡不赦,但或許在這些人的生活環境中有太多其他因素,使得他們會選擇與主流文化不同的生活型態。當助人者能以文化謙卑的角度去看待次文化,才會覺察自己的限制,而真正與所服務的人們同行。小謀老師無論是在國內原住民部落,或到國外尼泊爾、印度、泰北與蒙古國等地,都會選擇睡在當地居民家中或學校地板,因為在他們的社區脈絡中生活,才會瞭解到他們真正的需求。在面對青少年時也同樣藉著行動展現,『我是在你的脈絡中與你對話跟互動』,也因此小謀老師帶領的青少年很容易會出現改變,因為他願意真正去理解及擁抱這些孩子。雖然我們多數是在主流文化中長大的成人,對於次文化的脈絡理解不易,但當我們願意不斷『對話』、『反思』及『覺察』時,就更能貼近孩子的脈絡。

 

孩子的教育是需要量身打造的

       很多偏行少年在生涯中沒有背誦,反而培養了許多面對危機事件及問題解決的能力,但在升學主義的教育模式裡,讓他們難以有發展這些技能的機會,而體驗教育其實提供孩子另一個選擇出口。因此,小謀老師再次強調冒險體驗教育與所有的教育學習相同,最基礎的仍需回到案主的議題評估,必須根據不同的孩子樣貌做不同的課程設計,當有藥毒癮議題的孩子,就要注意到孩子會需要拒絕、自律及求助的能力;而性侵害議題的孩子可能會有無力感、羞愧及自殺意圖等需求。冒險體驗有完整性的評估、規劃及風險預防,絕非只是單純爬山、騎腳踏車或溯溪。在冒險前後會視需求增加相對應的個別諮商或團體,讓評估及介入更能完善,並且有專業背景的指導員,才能在冒險體驗過程中有不斷的對話,並賦予意義,讓它能真正成為一種處遇、輔導或治療。要讓生活在不同文化背景的形形色色孩子適性發展,多元發揮,就絕非是用單一的教育模式可以達成,我們都該學著去聆聽不同孩子的聲音,才能更貼近他們的需求,發揮教育的最大效用。

By Wendy L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