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曾注意到的二三事】│好好好看見自己-中國信託反毒教育基金會

您所使用的瀏覽器過舊,可能無法正常瀏覽網頁。
若想體驗完整的活動內容,建議您以下幾種方式:

升級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

使用其他瀏覽器

使用手機版活動網頁

需要協助?

2020.12.21

News

林佳慧諮商心理師

【你不曾注意到的二三事】│好好好看見自己

fb line twitter

情緒失控時,你曾注意情緒所引發的急性壓力嗎?
當情緒來臨時,你曾關注它嗎?會用什麼樣的方式去因應呢?
      年末將至,回顧這充滿挑戰與困境的一年,你是有苦說不出,習慣埋首獨自面對而感到心累?還是能主動求助,尋求親友或專業一起跨過難關呢?本月專欄小編訪問有十多年助人工作經驗的林佳慧諮商心理師,根據在實務現場的觀察與經驗,談談家庭是如何影響你的情緒因應,以及如何在家庭或職場關係中活出健康的自我!

情緒累積的壓力,漸漸會成為身心症狀

    「今年因職場人際問題而前來諮商的人數明顯增加,焦慮感上升,主訴原因多數源自於同事、主管的情緒起伏太大,造成極大的急性壓力,並長久積累成慢性壓力。」林佳慧心理師回顧著今年接觸的諮商案件說著。在華人的職場文化裡,總鼓舞人們不要輕易表現情緒,害怕給予情緒智商(EQ)低的印象。於是當情緒來臨時,總習慣採用壓抑、忽略或是否定的態度來應對,無形中累積許多情緒垃圾及壓力,然後一件小事就成了最後一根稻草,導致情緒暴走,而後開始對自我否定,形成惡性循環。情緒是會傳遞的,影響著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而今年疫情產生的不安定感,更加速情緒的張力,漸漸就會成為影響身心及社交的症狀,林心理師表示『情緒』本身並非問題,關鍵在於『因應的方式』。

自動化情緒歷程脈絡來自家庭

      當情緒來臨時,你會特別注意嗎?第一時間,你會選擇找人傾訴,還是忽略,或是不顧一切的爆發呢?每個人會有屬於自己的“自動化情緒歷程”,而這些習慣往往都源自於早期經驗,所以過往父母對於情緒的態度,也會影響著孩子的情緒因應模式。回想一下,當你因為考試表現不佳,情緒低落的回家,父母是生氣責備你的錯誤,或是大事化小的告訴你沒關係還有下次呢?又或者先好好安慰你難過的心情呢?林心理師表示,近期邀約自殺防治的演講場次增多外,更擴及國中小的教師增能,能感受到因為社會氛圍的轉變,心理及情緒議題是更加被看重的。但現今父母過往的學習經驗多數並無情緒教育,家長沒有覺察及妥善因應情緒的能力,當孩子開始學習情緒表達,家長可能也只以無病呻吟敷衍帶過。

將注意力回到自己,聽聽心的聲音

       無論是忽略自己或孩子的情緒,無形中累積的壓力都可能影響你的身心,以及親友間的關係。EAP(員工協助方案)是現今職場上常見的資源,根據林心理師實地觀察,發現目前20~30代的青年族群越來越善用此資源求助,但反觀40~50代壯年就對於求助諮商意願較為薄弱,而這群人也往往處在三明治階段,同時有長者及兒少要撫養,工作與家庭兩頭燒,在繁雜的事情之下,更難以放緩腳步,關注自己的情緒。林心理師建議這些父母或成人們可以試試下列與自己對話的步驟,放慢步伐,好好地覺察自己:
   1.當壓力來時,我的情緒、想法和反應是什麼?
   2.情緒背後要告訴我的是什麼?我如何調節、照顧情緒,啟動理智系統思考?
   3.我的想法是主觀認定的還是客觀的事實?
   4.我的行動是自己情緒化想法下的產物,還是有事實依據?
   5.我如何界定自己的角色?
   6.在自我界定下,我要選擇原來的方式因應,或是我有別的方式來解決引發情緒的問題呢?

       林心理師提醒到覺察情緒,到調整情緒的因應模式是很辛苦,且費時的,在這之中我們可能會遇到認知失調的衝突和挫折,過往經驗所養成的慣性,與後來透過學習所認識的新策略,兩者會互相挑戰,並產生衝擊,但只要能開始主動去發現自己的情緒,並好好感受情緒對自己的影響,雖然還無法改變因應的模式,也已經是很重要的成長。

將眼光放回自己,從自己開始改變

       好的社會支持網絡能扶持我們跨過生命中很多的門檻,而在建立自己的社會支持系統時前,該如何建立好的親友關係連結呢?林心理師建議大家要從了解自己開始,比起期盼他人轉變,更重要的是從自己開始改變,將眼光放在“我可以做什麼”。人的關係是相互影響且流動的,當自己情緒因應模式開始有了調整,周遭的親友間的關係也連帶會產生不同,發展出更好的火花。而最重要的提醒,則是該求助的時候要勇於求助,或許發聲不會馬上有所改變,但唯有發聲才會讓資源有機會介入協助。進入年末,我們都要學會更好好的關照自己,也別忽略身邊的親友與資源,都是能陪伴我們走過難關,迎接全新的一年。

By Wendy Lan